袁崇焕评传无删减阅读
|
![]() |
|
三围小说网 > 武侠小说 > 袁崇焕评传 作者:金庸 | 书号:2142 时间:2016/10/5 字数:6773 |
上一章 四 下一章 ( → ) | |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祖上原籍广西梧州藤县。生于哪一年无法查考。 他为人慷慨,富于胆略,喜 ![]() 他少年时便以“豪士”自许②,喜 ![]() ![]() 明朝制度,每三年考一次进士,会试在二月初九开始,十五结束。三月初一廷试。袁崇焕于万历四十七年在京北参加廷试而中进士。杨镐于该年二月誓师辽 ![]() 他中进士后,被分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县。 天启二年,他到京北来报告职务。他平⽇是很喜 ![]() 明朝官制,兵部(国防部)尚书(部长)一人,左右侍郞(副部长)各一人,下面分设四个司:武选(武官人事)、职方(军政、军令)、车驾(警备、通讯、马匹)、武库(后勤、训练)。职方司等于现代的总参谋部,职方司有郞中一人、员外郞一人、主事二人。主事大概相当于总参谋部中的文职中校副处长。 袁崇焕任兵部主事不久,王化贞大军在广宁覆没,満朝惊惶失措。 清兵势如破竹,锐不可当,自万历四十六年到那时,四年多的时间內,覆没了明军数十万,攻占抚顺、开原、铁岭、沈 ![]() ![]() ![]() 于是京北宣布戒严,进⼊紧急状态。 可是关外的局势到底怎样,传到京北的说法多得很,局势越是利,谣言越多,这是人类社会的通例。谣言満天飞,谁也无法辨别真假。就在这京师中人心惶惶的时候,袁崇焕骑了一匹马,孤⾝一人出关去考察。兵部中忽然不见了袁主事,大家十分惊讶,家人也不知他到了哪里。不久他回到京北,向上司详细报告关上形势,宣称:“只要给我兵马粮饷,我一人⾜可守得住山海关。” 这件事充分表现了他行事任 ![]() ![]() ![]() 他的豪语一定使朝中大官们印象十分深刻,所以得到朝廷的支持,从他家乡招募了一批兵员去⑤。当时守山海关的主要是新到的浙江兵。另有三千名广东⽔兵,在袁崇焕之后到达。袁崇焕认为广东步兵勇捷善战,推荐他叔⽗袁⽟佩负责招募三千名,其中包括袁崇焕平生所结纳的死士谢尚政、洪安澜等人。他又认为广西狼兵雄于天下,冲锋陷阵,恬不畏死,申请于田州、泗城州、龙英州各调二千名,由他至戚慷慨知名、且善武艺的林翔凤带领。朝廷一一批准⑥。 他到山海关后,作为辽东经略(东北区军总司令)王在晋的下属,初时在关內办事。王在晋见他任事⼲练,很是倚重,派他出关到前屯卫去收抚流离失所的难民。袁崇焕奉命之后,当夜出发,在荆棘虎豹之中夜行,四更天时到达。前屯城中将士无不佩服。袁崇焕本是书生,这一来,兵将都服了他了。 王在晋奏请正式任他为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本来是没有专责的散官,现在有了驻地,相当于宁远、前屯卫二城的城防司令部政治委员,⾝当山海关外抗御清兵的第一道防线。宁远在最前线,前屯卫稍后。不过他虽负责防守宁远、前屯卫,第一线的宁远却没有城墙,没有防御工事, ![]() 至于明军一切守御设施,都集中在山海关。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防守京师的第一大要塞,然而它没有外围阵地。清兵若是来攻,立刻就冲到关门之前。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立刻会看出来,单是守御山海关,未免太过危险,没有丝毫退步的余地。只要一仗打败,这个大要塞就失守,敌军便攻到京北。所以在战略形势上,必须将防线向北移,越是推向北方,山海关越全安,京北也越全安。袁崇焕一再向上司提出这个关键问题。王在晋是万历二十年进士,江苏太仓人的文弱书生, ![]() 袁崇焕的主张虽然正确,然而和顶头上司争论了一场之后,意见不蒙采纳,竟径自去向最⾼行政首长投诉。越级呈报是官场大忌,他做官的方式却大大不对了。这又是他蛮劲的表现之一。 这时宁远之北的十三山有败卒难民十余万人,给清兵困住了不能出来。朝廷叫大学士孙承宗设法解救。袁崇焕申请由自己带兵五千进驻宁远作声援。另派骁将到十三山去救回溃散了的队部和难民。王在晋觉得这个军事行动太冒险,不加采纳。结果十余万败卒难民都被清兵俘虏,只有六千人逃回。 満清这时在经济上实行奴隶制度,女真人当兵打仗,以抢劫财物为主要工作,认为男子汉耕田种地是聇辱,所以俘虏了汉人和朝鲜人来耕种。汉人、朝鲜人的奴隶是可以买卖的,当时价格是每个精壮汉人约为十八两银子,或换耕牛一头⑦。十三山的十多万汉人被俘虏了去,都成为奴隶,固然受苦不堪,同时更大大增加了満清的经济力量。 那时袁崇焕仍是极力主张筑城宁远。朝廷中的大臣都反对,认为宁远太远,守不住。大学士孙承宗是个有见识之人,亲自出关巡视,了解具体情况,接受了袁崇焕的看法。 不久孙承宗代王在晋作辽东主帅。天启二年九月,孙承宗派袁崇焕与副将満桂带兵驻守宁远,这是袁崇焕领军的开始。 満桂是蒙古人,骁勇善战。从那时起,他和袁崇焕的命运就永远结合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一个蒙古武将,一个广东统帅,都是十分刚硬、十分倔強的脾气。两人一起经历了多次生死患难,也有过不知多少次 ![]() 宁远在山海关外二百余里,只守八里和守到二百多里以外,战略形势当然大有区别。 宁远现在叫作兴城,有铁路经过,是锦州与山海关之间的中间站。地滨连山湾,与葫芦岛相距甚近。我真盼望将来总有一⽇能到兴城去住几天,好好的看看这个地方。 天启三年九月,袁崇焕到达宁远。 本来,孙承宗已派游击祖大寿在宁远筑城,但祖大寿料想明军一定守不住的,只筑了十分之一,敷衍了事。 袁崇焕到后,当即大张旗鼓、雷厉风行的进行筑城,立了规格:城墙⾼三丈二尺,城雉再⾼六尺,城墙墙址广三丈,派祖大寿等督工。袁崇焕与将士同甘共苦,善待百姓,当他们是家人⽗兄一般,所以筑城时人人尽力。次年完工,城⾼墙厚,成为关外的重镇。这座城墙是袁崇焕一生功业的基础。这座城墙把満清重兵挡在山海关外达二十一年之久,如果不是吴三桂把清兵引进关来,不知道还要阻挡多少年。 关外终于有了一个全安的地方。这些年来,辽东辽西的汉人流离失所,若是给満洲人掳去,便成了奴隶,于是关外的汉人纷纷涌到,远近视为乐土,人口大增。宁远城一筑成,明朝的国防前线向北推移了二百余里。 袁崇焕同时开始整饬军纪,他发现一名校官虚报兵额,呑没粮饷,蛮子脾气发作,当即将他杀了。但按照规定,他是无权擅自处斩军官的。孙承宗大怒,骂他越权。袁崇焕叩头谢罪。孙承宗也就算了。他后来擅杀⽑文龙,在这时可说已伏下了因子。 孙承宗也是个积极进取型的人物,这时向朝廷请饷二十四万两,准备对清军发动进攻。孙承宗是教天启皇帝读书的老师,天启对老师很不错,立刻就批准了。但兵部尚书与工部尚书互相商议说:“军饷一⾜,此人就要妄动了。”所以决定不让他“饷⾜”,采取公文旅行的拖延办法,使孙承宗的战略无法进行。孙承宗于是进行屯田政策,由军士自耕自食,却也得到很大的成效。 天启四年,袁崇焕与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等率领一万二千名骑兵步兵东巡广宁。广宁即今北镇县,在锦州之北,离満清重镇沈 ![]() ![]() 短短三四年之间,从京师戒严到东巡广宁,军事从守势转为攻势,这主要是孙承宗主持之功,而袁崇焕也贡献了很多方略。 孙承宗很赏识他,尽力加以提拔。袁崇焕因功升为兵备副使,再升右参政。孙承宗对他言听计从,委任甚专。 天启五年夏,一切准备就绪,孙承宗 ![]() 清兵见敌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推进,四年之中也不敢来犯。然而进攻的准备工作却做得十分积极,努尔哈⾚将京城从太子河右岸的东京城移到了沈 ![]() 孙承宗有才识,有担当,有气魄,袁崇焕对他既钦佩,又有知遇的感 ![]() 可是好景不常,时局渐渐变坏。天启皇帝熹宗越来越喜 ![]() ![]() 天启五年,魏忠贤大举屠戮朝廷里的正人君子,将弹劾他二十四条大罪的杨涟下狱。同时下狱的有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等大臣,所诬陷的罪名是贪污。百姓大愤,数万士民在京北街道上呼叫大哭。魏忠贤不敢正式审讯,命狱卒在监狱中打死了这些大臣。杨涟死得最惨,土囊庒⾝,铁钉贯耳。不久,魏忠贤又杀熊廷弼。 熊廷弼在辽东立有大功,蒙冤⼊狱,百姓都很同情他。民间流传一部绣像演义小说《辽东传》,描写熊廷弼守辽东的英勇事迹。魏忠贤的徒 ![]() 冯铨对这事深为怀恨,又要讨好魏忠贤,于是买了一部《辽东传》放在⾐袖里,见到熹宗后,把小说拿出来,诬告说:“这部演义小说是熊廷弼作的,他吹嘘自己的功劳,想要免罪。”熹宗信以为真,登时大怒。大概他看到小说中的绣像将熊廷弼画得威风凛凛,而文字中或许对皇帝还颇有讽刺,于是即刻下旨将熊廷弼斩首,还将他的首级送到各处边界上去给守军观看,那就叫做“传首九边”,说他犯了不战的大罪。然而真正应当负责的王化贞反而不杀。 文字狱也开始发展。江苏太仓的两个文人作诗哀悼熊廷弼,都被加以“诽谤”罪名而处斩。 魏忠贤喜 ![]() ![]() 这战略之胡涂,真是不可理喻。那时清兵又没有来攻,完全没有撤兵逃命的必要。大概他是怕一旦来攻,非败不可,还是先行撤兵比较全安。 袁崇焕当然极力反对,对⾼第说:“兵法有进无退。诸城既已收复,怎可随便撤退?锦州、右屯卫一动摇,宁前就震惊,山海关也失了保障。这些外卫城池只要派良将守御,一定不会有危险的。”⾼第不听,下令宁远、前屯卫也撤兵。袁崇焕倔強得很,抗命不听,说道:“我做的是宁前道的官,守土有责,与城共存亡,决计不撤。” ⾼第是胆小的书生,袁崇焕虽是他部属,但见他蛮劲发作,声⾊俱厉的不服从命令,也就不敢对他怎样,只是下令将锦州、右屯、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的守兵都撤去了,放弃了粮食十余万石。撤退毫无秩序,军民死亡载道,哭声震野,百姓和将士都是气愤难当。 袁崇焕的⽗亲早一年死了,按照规矩,儿子必须回家守丧。当时朝廷以军事紧急,下旨不许他回家,命他在职守制,称为“夺情”这时袁崇焕大怒,上奏章要回家守制。朝廷不准,为了慰抚他,升他为按察使。但这样一来,数年辛辛苦苦的经营毁于一朝。虽然升官,也决不会开心。 可以想象得到,袁崇焕在这段时期中,“×他妈”的广东三字经不知骂了几千百句。他是进士,然而以他的 ![]() ![]() 军事上这样荒谬的决策,大概只有当代南越阮文绍主动放弃顺化、岘港,弃军四十万,因而引致南越全面溃败一事,可以与之“媲美” ①关于袁崇焕的事迹,如未注明出处,主要系依据《明史·袁崇焕传》所载。 ②袁崇焕考举人时,有“秋闱赏月”诗,有句:“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揷少年头。” ③袁崇焕《募修罗浮诸名胜疏》:“余生平有山⽔之癖,即一丘一壑,俱低徊不忍去。故十四公车,強半在外,⾜迹几遍宇內。”《下第》诗有云:“遇主人宁易,逢时我独难。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从东莞到京北,约八千里。 ④他到浙江嵊县游览时,与好友秦六郞中宵长谈,有《话别秦六郞》诗:“海鳄波鲸夜不啾,故人谈剑剡溪头。言深夜半犹疑昼,酒冷凉生始觉秋。⽔国芙蓉低睡月,江湄杨柳软维舟。自怜作赋非王粲,戛⽟鸣金有少游。” ⑤袁崇焕在《天启二年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中提出招募兵员的要求,宣称:“他⽇战之不力,即斩臣于行军之前,以为轻事者戒。”最后说:“如听臣之言,行臣之忠,臣必效力以舒人神之愤。不但巩固山海,即已失之封疆,行将复之。谋定而战,臣有微长也。” 他上任后的第一道奏章,便提出了“谋定而战”的四字要诀,同时也自豪而自信的说:“臣有微长也。” ⑥招募和调集三千名广东兵、六千名广西兵,一共大约花了二十万两银子。据袁崇焕所申请的预算,广东兵要安家、行粮、⾐甲、器械等费,每人二十余两。广西狼兵本来就是兵,所以不发安家、兵甲费用,只需从广西到关外的行粮每人六两银子。 ⑦详见王钟翰《満族在努尔哈齐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皇太极时代満族向封建制的过渡》。 ⑧原诗是:“战守逶迤不自由,偏因胜地重深愁。荣华我已知庄梦,忠愤人将谓杞忧。边衅久开终是定,室戈方 ![]() |
上一章 袁崇焕评传 下一章 ( → ) |
三围小说网免费为朋友们提供作者金庸的小说袁崇焕评传免费以及袁崇焕评传无删减阅读,袁崇焕评传无删减阅读,想要阅读更多与袁崇焕评传无删减阅读类似及相关的优秀武侠小说请持续收藏三围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