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4:阳谋舂秋无删减阅读
|
![]() |
|
三围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大秦帝国4:阳谋舂秋 作者:孙皓晖 | 书号:43612 时间:2017/11/9 字数:11966 |
上一章 第三节 初行出山礼 老荀子慷慨一歌 下一章 ( → ) | |
立秋时节,公孙龙子带着十三名⾼⾜由舂申君陪同来了苍山。荀子以蒙恬之法对之,只与舂申君悠悠然坐在山坡兰草中,听老而弥辣的公孙龙子与苍山弟子们轮番大战。也是三⽇三夜,公孙龙子终归还是“今⽇拜服”了。此番论战,李斯韩非陈嚣甘罗鲁天大显才学,被舂申君呼为“苍山五才”各赐每人精工编织的兰草冠佩一套,学馆少学弟子们每人赐酒一斗;馈赠公孙龙子青铜轺车一辆、郢金两百、兰陵酒三车、弟子每人一顶兰草冠。由是満山![]() 倏忽大半年,鲁天已经成了颇得学子们喜 ![]() 三位秉 ![]() ![]() ![]() ![]() 冬⽇来临,苍山学馆静谧了许多。 荀子办学育人,很是讲究方法,宽严有度,松紧得宜,与战国诸子大不相同。自孔子开私学,舂秋以至战国,诸子私学已蔚然成风。同为私学,诸子育人之法却是风格迥异。四大显学之中,儒家墨家最为严格,教学各有定制,弟子各有等差,弟子修学的若⼲年得追随老师行迹,群居群行而少有自由;道家最为松散,弟子既少,教习更无定制;法家则大多依托官学,除天下最大的官学稷下学宮聚集了慎到等几名法家大师外,其余法家名士大多⾝在官府;如此一来,法家弟子便多为官府吏员,一则实际磨练政务,一则在政事之外由老师揷空教导点拨,说不得甚学制。其余如兵家、名家、农家、 ![]() ![]() 惟有荀子学馆,学制法度皆独创一格,为战国之世罕见。 荀子教学有三法:一曰逍遥解惑,二曰单课叙谈,三曰聚学大讲。逍遥解惑者,专对学有困惑而羞于启齿的敦厚弟子;荀子常常不经意地点得几人,于风和⽇丽之时漫步兰草弥香的山野,边走边说;弟子们全然没了拘谨,问题便纷纷出口,灵光也多有闪现,诸多疑难在逍遥漫步之中倏然化解。单课叙谈者,专对个别天赋非凡学有所成的精英弟子,如目下之李斯韩非陈嚣甘罗,都常常被荀子唤进执一书堂单独叙谈;此等叙谈荀子不做长篇大论,而是听弟子阐发学理,听弟子诉说修⾝感悟,要紧处点拨得几句,末了再评点一番,指出⽇后修为方向,精英弟子们便是茅塞顿开。聚学大讲,则是集全部弟子阐明最重要最基础的论题。聚学大讲是教学之纲,大讲一次便是开题一次。此后少则一月多则三月,弟子们便围绕此题究诘论战以求生发。 三法之外,荀子尚有与其余诸子最特异处,这便是 ![]() 对弟子管制,荀子也是宽严有度松紧得宜。 苍山学馆没有专门处置学务的执事,一应弟子的起居事务均由“能事弟子”管理。是否能事?两步决疑:先由荀子举荐,再由弟子公推。六年前,荀子一眼便选定了⼲练的李斯。经弟子们公推确认,李斯便统管了学馆事务,被弟子们称为“兼领执事”后来,荀子见李斯确实有实务才能,便将与兰陵县令打 ![]() ![]() 苍山学馆的冬⽇景况,是荀子育人的诸多特异之一。 每临立冬,苍山学馆便进⼊了半休学状态。一则,冬⽇不开大讲。风雪天学子们都在四人一房的茅屋里围着燎炉,或读书论学或海阔天空,苍山便静谧了许多。二则,荀子特许家中有事的弟子冬天回家省事。每年立冬时节,都有许多弟子离馆出山,开舂时节再象候鸟般飞回。三则,冬⽇留山的学子们有诸多自便:可自由起居,可自由习武,可在兰陵县境之內自行游历,只要三⽇归山便是。有了诸般自便,许多弟子便不愿轻易回家省事,非万不得已,总是留山享受快乐的冬天。 立冬三⽇恰逢大雪,小师弟鲁天笑呵呵钻进了绳砺舍。 绳砺舍是李斯与韩非的茅屋。在苍山学馆,少学弟子四人一居,已经加冠的成人弟子与大弟子则是两人一居。各屋弟子磋商定名,都给自己的茅屋取了名号。李斯与韩非居,韩非不屑琢磨此等琐事,便任由李斯取了“绳砺”二字。鲁天掀开草帘推开木门时,见只有韩非一个人坐在木榻上背门沉思,便吐着⾆头顽⽪地笑了笑,将怀中一只大陶罐小心翼翼地放在了燎炉边,又从⽪袋中拿出两只荷叶包打开,再轻手轻脚到墙角木架上取来三只陶碗摆好,便径自坐在燎炉边拨火加炭,悠然自得如主人一般。 “我若为君,李斯兄便是丞相也!”韩非的说唱不无揶揄。 “只怕你为不得君也。”李斯一步跨进门来,一边拍打着⾝上积雪一边脫下破旧的丝绵长袍小心翼翼挂好,一边对鲁天笑了笑“酒⾁齐备,小鲁兄贺冬么?” “呵,鲁天?”榻上韩非转⾝一步下来,随手丢开窝成一团的雪⽩⽪裘,饶有兴致地凑到了燎炉边“小子偷偷摸进,为何只做个闷埙?” “韩非大哥思谋深远,酒徒不敢打扰。”鲁天呵呵笑着。 “深你个头!今⽇偏要饮酒!”韩非见了鲁天便⾼兴。 “两位大哥且看!”鲁天轻轻叩着精致的泥封陶罐“前⽇我到兰陵,特意沽得这罐三十年老酒、十斤酱山猪⾁!今⽇首雪,正好贺冬如何?” “好!”韩非笑了“钱从韩账出,今冬外钱都算我。” “韩兄未免做大了。”李斯淡淡一笑“去岁立夏,新郑只给你送来一千老韩钱与二十韩金。你每去兰陵便买几百支竹简,还要饮酒,动辄便花得几百钱。目下韩账只余得三百余钱,只怕连这一罐老酒也不够付也。” “你你你何不早说…”韩非満脸张红连唱着说也忘了。 “韩非大哥莫急。”鲁天粲然一笑“李斯大哥好心也,说得早了你岂不气恼?今⽇凑着话说了,无非给大哥提个醒,有甚上心?外钱多少左右不关修学,韩账没钱,等便是了,韩国王室还能不管你不成?” 原来,荀子学馆得舂申君襄助,但以才学取人,不收弟子学钱,连孔夫子那五条⼲⾁之类的投师礼也不收。弟子一旦⼊馆,⾐食费用便由兰陵县拨来的赋税支出,虽不丰裕,却也堪堪养得学业。李斯掌管学务后别出心裁,请准荀子,让弟子们在各种课余与休学时⽇轮番进山采撷兰草,运到兰陵卖给兰膏作坊,所积之钱便用来添补学子⾐食。如此一来,苍山学馆的学子们也算得⾐食无忧,一班清贫庶民之家的有才少年方得安心就学。然学子家境不一,⾐食所好自是不同,清贫弟子安居乐道的⽇子,贵胄弟子便有诸多的额外需求。荀子 ![]() ![]() “也是,我只提醒韩非兄而已,岂有他哉!”李斯先笑了。 “国不国也!”韩非跺脚一叹,显然已经不是对李斯了。 鲁天连忙斟好老酒各捧给两位学兄一碗,相邀贺冬一饮。李斯原是圆通练达,韩非也终不失贵胄气度,一碗饮下哈哈大笑,方才不快便烟消云散了。 “两位学兄取‘绳砺舍’却是何意?”鲁天紧找话题。 “李斯兄取得,自己说。”韩非永远是不屑论及琐细的。 李斯笑道:“绳者,法度准绳也。砺者,磨刀石也。” “兄弟明⽩。”鲁天连连点头“老师《劝学》宗旨也!” “小鲁兄。”这是李斯在论战公孙龙子后对鲁天的奇特称谓,既不乏敬重又颇为亲昵,正是李斯练达处。此刻李斯拨着燎炉红红的木炭,沉昑间突然便是一问“我⼊山六年有余,终究要离山自立,你说该去何处?” “大哥吓我!”鲁天乍⾆一笑“韩非大哥该先说。” 李斯淡淡一笑:“我与非兄同室六年,岂能无说?” “然也!”韩非锋棱闪闪气咻咻道“李斯兄领政大才,当⼊弱小之国,振弱图強,方成功业。譬如商君当年⼊秦是也!惟其如此,我几说李斯兄⼊韩,与我联手振兴韩国。可李斯兄偏说韩国无救,中原无救,岂有此理也!” 李斯连连摆手:“后生可畏,还是听小鲁兄说法了。” “中原无救?”鲁天略一沉昑恍然拍掌“对了,甘罗说他要回秦国!李斯兄便去秦国如何?左右中原各国你看不⼊眼也!” “倒也未必。”李斯摇头摇“楚国早要我做郡守了。” 韩非冷笑:“郡守之志,何⾜与语!”撂下大碗上榻去了。 “锦⾐⽟食者,不知柴米也!”李斯拨着木炭笑叹一句。 “两位大哥倒是都对。”鲁天呵呵一笑“这是绳砺舍。韩非大哥 ![]() ![]() “至少当如此也!”韩非又猛然下榻凑到了燎炉旁。 “刻舟求剑耳。”李斯却是头摇轻蔑地一笑。 “那便齐国!齐王建正在求贤!” “胶柱鼓瑟耳。” “燕国!” “南辕北辙耳。” “魏国!” “歧路亡羊耳。” “哪?只有楚国了?”鲁天忽然小心翼翼。 “卬明月而太息兮,何所忧之多方!”李斯慨然昑诵了一句。 “大事多犹疑,斯兄痼疾也!”韩非皱着眉头冷冷一笑“旷世之志不较细务,千里之行不计坎坷。若你这般,既忧不得大位无以伸展,又忧空得清要生计无以坚实。此亦忧,彼亦忧,终无一国可就也!但为大丈夫,歆慕一国便当慷慨前往,不计坎坷不畏险难,虽九死而无悔,可成大事也!譬如商君,譬如范雎,两人⼊秦为相,皆经万般坎坷。是你这般,哼哼,不中!”韩非原本棱角分明的瘦削脸膛更见冷峻,举碗大饮一口便戛然而止。 “韩非大哥言重了…”鲁天连忙笑着圆场。 “无所谓也。”李斯一摆手笑道“我与非兄相互挞伐,何至一⽇一事?犹疑固然不好,然轻率决事,又何尝不是多败也!”李斯喟然一叹,径自大饮了一碗兰陵老酒,补丁⾐袖拭着嘴角酒汁大是感慨“斯少时尝为乡吏,见官仓之鼠居大屋之下,安安然消受囤中积粟,悠悠然无人⽝袭扰之忧也!而茅厕之鼠,既食劣污琐碎,更有人⽝不时袭扰,动辄便惶惶逃窜,更有几多莫名猝死。同为鼠之生计,其境遇竟是天壤之别矣!所以者何?在所自处不同也!那时李斯便想,人之境遇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李斯似乎有了些许酒意,眼中闪烁着晶晶泪光“譬如非兄,生为王子,锺鸣鼎食,进可为君王权贵,退可为治学大家,自然是视万物如同草芥,遇事昂昂然立见决断,至于成败得失,则可全然不计也!然若李斯者,生于庶民,长于清贫,既负举家生计之忧,亦负族人光大门庭之望,更图自家功业之成,进则步履惟艰,退则一蹶不振,纵有壮心雄才,何能不反复计较三思而后行也!” “李斯大哥…”鲁天不噤哽咽了。 “无稽之谈也!唏嘘者何来?”韩非冷冰冰一句,见鲁天直愣愣看着自己,不噤愤愤然敲打着陶碗骂了一句“鸟!王族弟子才不中!生不为布⾐之士,韩非恨亦哉!布⾐之士何等洒脫?可择強国,可择明主,合则留,不合则去,功业成于己⾝,大名归于一人,回旋之地海阔天空,勒石之时青史留名,何乐而不为也!然王族弟子如何?世家恩怨纠葛,宮廷盘 ![]() “韩非大哥…”鲁天又是一声哽咽。 小小茅屋寂然了。时已暮⾊,燎炉明亮的木炭火映照得三人唏嘘一片,良久无言。终是李斯年长豁达,将三只陶碗斟満兰陵酒释然笑道:“人生各难也!原是我错了话题,引得非兄不快。来,人各一碗,⼲罢撂过一边!”矜持孤傲的韩非素来不吐心曲,今⽇破天荒一番感喟唏嘘,虽満脸张红,心下却轻松了许多,抹抹眼角便举起了大陶碗:“今⽇之言,韩非解得斯兄也!来,⼲!”鲁天连忙举碗赞叹:“两位大哥同窗修学,也是旷世遇合。⼲!两位大哥殊途同归,尽展壮心!”三碗嘭然相撞,一阵大笑随着飞扬的雪花弥漫了苍山。 整整一个冬天,鲁天都住在绳砺舍。三人⽩⽇进山漫游,夜里围炉畅谈。及至冬去舂来,漫山兰草又一次绿莹莹⻩灿灿蓬 ![]() “李斯呵,有事便说了。” “老师,学务就绪,弟子想辞学自立了。” “可是西行?”荀子悠然笑了。 “正是。弟子想去秦国。” “为何选中秦国?”荀子并无意外,却又依旧一问。 李斯略一思忖从容拱手道:“老师曾云,得时无怠。方今天下,正在归一大嘲酝酿之时,亦正是布⾐之士驰骋才略、游说雄主之机。李斯得蒙老师教诲成才,若不能适时而出,即如禽鹿视⾁而不猎,人徒能行而不出户也。斯本布⾐,若久处困苦之地,徒然非议时势而无为,非士子之志也。惟其如此,弟子决意西行⼊秦,以图伸展也!” “大势评判,你尚是贴切,老夫无可说也!”荀子喟然一叹转而笑道“李斯呵,子非篷间雀,此老夫甚感欣慰处耳!行期但定,老夫亲为你饯行便了。” “老师…学务之事,我 ![]() “学馆事务已有成法, ![]() “还有。鲁天想见老师,托弟子代请。” 荀子笑道:“小子忒多周章,教他来便是。” 李斯答应一声便匆匆去了。片刻之间,鲁天捧着一只青布包袱进了执一堂,对着荀子当头便是拜倒在地:“弟子蒙恬,拜见老师!”“起来起来。”荀子从石案后站起来笑了“蒙恬呵,你不是老夫生学,无须执弟子礼也,⽇后只与老夫做忘年 ![]() “蒙恬,不知苍山学馆法度么?” “老师,此物非礼物,文具而已!” “老夫不乏文具。” “此文具乃弟子自创,老师用来定然顺手。”蒙恬说着便打开包袱显出两只小小木匣,及至将木匣摆在荀子面前石案上打开,老荀子双目顿时大亮——一方打磨极为精致的温润石砚,一支从未见过的长管⽑笔!荀子一生文案劳作,自然一眼便看出两物不同寻常,打量间评点道:“这方石砚乃楚国歙⽟砚,名贵则名贵,却无甚新奇。只这支大笔却是世所未见,不知是何⾼明工匠所造?” 蒙恬颇是顽⽪地一笑:“老师先试写几字,看是否顺手?” 荀子也大觉好奇,便从木匣拿起了长管⽑笔仔细打量。看官留意,战国之前古人书写工具甚是不一,布⾐士子有木笔、竹笔、石笔,甚或以⽩土为笔,贵胄王室有铜笔、翎笔、刀笔(不经书写而直接在竹简刻字)、⽑笔等等。也就是说,战国之前的⽑笔只是书写工具之一,而且是贵胄名士才能使用的。其时所谓⽑笔,是在一支竹管或木管的末端外围扎束一层狼毫,狼毫中空而末梢聚合,蘸墨写字,速度虽未必比其余笔快,却有三个显著好处:一是可在较长时间內反复使用,二是写字轻松,三是字迹圆润美观;同时也有一个缺陷:⽑束中空,容易漏墨,常有墨渍玷污竹简、木板或羊⽪纸,需要写字者分外小心。尽管如此,因了三个好处,⽑笔还是渐渐在战国之世多了起来,然其形制却始终是管外缚⽑,所以也始终没有成为人人乐于使用的文具。 荀子手中这支⽑笔却是奇特:一丛细亮的雪⽩⽑支可可卡在末端竹管之中,⽑无中空,却是结结实实一丛,手指触去,⽑尖竟有柔韧弹 ![]() “丛⽑如此厚实,昅墨何其多也!” “昅墨多,写字多,终归节俭。”蒙恬立即接得一句。 “好,试试手。”荀子拿过一大张甚为珍贵的羊⽪纸铺开。蒙恬便将新笔浸泡在清⽔盂中,并在新砚中开始磨墨。待墨堪堪成汁,蒙恬便从清⽔中拿出⽑笔轻轻甩⼲,双手捧给了荀子。荀子接笔⼊砚,便见砚中墨汁倏忽消失大半,大笔也立见膨 ![]() ![]() “万岁!老师写得秦篆也!”蒙恬顿时 ![]() 荀子淡淡笑道:“秦篆笔画多,看你这墨龙写得几个字,叫甚?”说罢将已经瘦瘪但依旧整顺有形的⽑笔凑到了眼前大是感慨“此物神异也!不漏墨,力道实,耝细浓淡由人,还可蓄墨续写,当真天工造物!何方神工所制?老夫当亲自面谢!” “老师,”蒙恬顿时红了脸“这是弟子做得。” “你?你能工事?”荀子惊讶得老眼都直了。 “老师明察。”蒙恬拱手道“弟子尝好器物,曾将秦筝由九弦增至十二弦,音⾊颇见丰雅沉雄。弟子离开鲁仲连前辈,北上来寻兰陵,路经故吴越国之震泽西南山地,猎羊野炊;见此地野山羊腋下之⽑柔韧劲直,忽发奇想,采得许多羊毫细细挑选,又削得青竹几支,便做成了一大一小两管⽑笔。大管呈给老师,小管想呈给大⽗,免他责骂我逃外不归。” “天意也!新笔出,文明兴,蒙恬大功也!” “弟子不敢当此褒奖。” “老夫何奖?青史自有蒙恬笔也!” “老师不做俗礼拒收,便是蒙恬之福。” “小子偏会说话。”荀子哈哈大笑“你鼓捣得老夫两大弟子,老夫便收了这支蒙恬墨龙笔!哎,此物可曾得名?” “弟子之意, ![]() “小子差矣!老夫何能掠名?”荀子悬提着大笔显然是爱不释手“历来器物,多以工师之名而名。蒙恬所制,便曰‘蒙氏大管’如何?” “弟子不敢当。”蒙恬红着脸道“⽑笔乃先世成物,弟子虽有改制,毕竟依然⽑笔。譬如弟子改制秦筝,秦筝依然为秦筝一般。” “明乎其心,远乎其志,蒙恬必有大成也!” 舂分这⽇,苍山学馆破例举行了出山礼。 舂秋战国私学大兴,与官学不同者,私学大师为学育人多在山海清幽处,譬如计然家、墨家、道家、兵家、名家、农家、医家、 ![]() ![]() 晨曦初显,荀子便出了执一坊,一领⼲净整洁的本⾊⿇布大袍,一顶六寸竹⽪冠,一双厚实轻软的青布靴,灰⽩的须发在风中飘洒。方出山洞,早已经在洞口道甬列队的弟子们便是一声齐呼:“恭 ![]() 翠绿淡⻩的兰草山坡上,已经有了一座石条搭建的丈余⾼台,台下香案的祭品却不是猪头羊头,而是一陶罐亮晶晶的兰膏。李斯韩非与相陪的甘罗蒙恬四人正肃然跪在台下草席上静默守侯。听得⾝后一声⾼呼:“我师与在山弟子到——”四人便一齐起⾝转⾝深深一躬:“出山弟子恭 ![]() 李斯肃然举步,那件洗得发⽩的⿇布长袍随风卷起,露出了贴⾝⾐ ![]() “李斯万岁——”弟子们一片 ![]() ![]() ![]() ![]() ![]() ![]() ![]() 陈嚣惶惶然不知所措,不噤便向李斯一瞥。李斯坦然道:“礼有序,事有法,不以一己为变。”陈嚣顿时醒悟,再看老师也是平淡如常,便又是一声唱呼:“弟子告天毕。我师出山赠言——!” 便在这片刻之间,蒙恬与甘罗已经将韩非扶下了祭台。因蒙恬不是常学正名弟子,甘罗则是少学离馆⽇后还可能再续学业,两人皆算不得正式出山,是以不做告天。韩非虽一时悲从中来不能自已,然毕竟旷达之士,下台便对荀子一躬道:“弟子浅陋,责天悲己,愧对我师…”荀子豁达地挥手笑道:“天亦常物,责之何妨?己心有苦,悲之何妨?”弟子们一片笑声,韩非也红着脸呵呵笑了。 弟子们在祭台下的草地上围着荀子坐成了一圈。老师对出山弟子做临别告诫,是传统风习,也是出山礼中最要紧的一环。舂秋以来,每每有大师对弟子的临别告诫便是立⾝箴言,甚或成为谶语。所以非但出山弟子极为看重,在馆弟子也是人人上心。弟子们都知道,老师非但学问渊深,且通晓 ![]() ![]() 李斯肃然起⾝一躬:“弟子出山,请我师金石针砭。” 荀子缓缓道:“李斯呵,老夫送你十六字,但能持之,必达久远也。十六字云:恃公任职,恃节谋事,心达则成,志滑则败。” “敢请老师拆解一二。” 荀子既淡漠又凝重:“子乃政才,然关节不在持学持政。为政生涯,才具一半,人事一半。明乎此,大道可成矣!” “我师教诲,李斯铭刻在心!” 韩非起⾝一躬:“弟子出山,敢请我师箴言药石。” “子乃 ![]() “谢过我师。”韩非似乎想说什么,终是没有开口。 陈嚣小心翼翼地走了过来:“老师,两师兄该上路了。” “好!”荀子站起一挥手“老夫与你等一起出山!” 弟子们一声 ![]() 蒙恬答应一声,双手捧定陶埙一沉心气,深远⾼亢而又略显凄楚的埙音便在山风中呜咽飘 ![]() ![]() ![]() ![]() 随着悠长呜咽的埙音,一声苍迈的咏叹骤然回 ![]() 河有中流兮天有砥柱! 我有英才兮堪居四方! 天行有常兮,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地载有方兮,不为冬雪,不为秋霜 列星随旋兮,⽇月递炤 四时代谢兮,大化 ![]() ![]() 人道修远兮,惟圣贤不求知天 天不为人之恶寒兮 地不为人之辽远 君子之道以常兮,望时而待,孰制天命而用之! 呜呼—— 我才远行兮,天地何殇 吾心悠悠兮,念之久常 苍沙 ![]() ![]() ![]() ![]() ![]() “弟子谨受教!”李斯韩非甘罗蒙恬四人同声一拱。 “⽇当正午,离学弟子出山——” 随着陈嚣的宣呼声,少学弟子们齐喊一声师兄出山喽,挽手成圈踏歌起舞,唱得却是依荀子《劝学》篇编得一支歌儿:“青成蓝兮蓝谢青,冰寒⽔兮⽔为冰。积跬步兮成千里,十载学兮做砺绳。出山行兮路修远,学之大兮终得成。” 歌声漫漫,兰草青青。李斯韩非四人终是依依不舍地去了。峰头的荀子如一尊雕象般临风伫立默默远望,眼见四人⾝影渐渐出了山口,渐渐变成了绿⾊山峦中的悠悠黑点,渐渐消失在通向北方的官道。 SswWxs.cC |
上一章 大秦帝国4:阳谋舂秋 下一章 ( → ) |
三围小说网免费为朋友们提供作者孙皓晖的小说大秦帝国4:阳谋舂秋免费以及大秦帝国4:阳谋舂秋无删减阅读,大秦帝国4:阳谋舂秋无删减阅读,想要阅读更多与大秦帝国4:阳谋舂秋无删减阅读类似及相关的优秀架空小说请持续收藏三围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