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安华文集无删减阅读
|
![]() |
|
三围小说网 > 短篇文学 > 崔安华文集 作者:崔安华 | 书号:5103 时间:2016/11/12 字数:4880 |
上一章 隐退在岁月深处的赵集扬水站 下一章 ( → ) | |
一 相山南去,越濉河,过龙桥,五十里许,有两山对峙。左虎山,右刁山。挟虎山带刁山者,十里长山也。长山十里,迤逦南北,数座秀峰,远近参差,相映为带。长山四周,有宽平地万余亩,阡陌纵横,碧叶虬结。此地原属濉溪县赵集公社单圩、山西、山南、赵集等八个生产大队,因地⾼⽔乏,苗稀草枯,附近数十个生产队,两万多民人百姓不得不靠天吃饭,旱年小麦不⾜百斤,各类秋庄稼也大面积减产,远不能満⾜基本生活需求。 1972年,濉溪县府政疏通拓宽了长山西侧一两公里处的王引河、巴河,(现名塘河、南沱河,后来挖一条连接河,使两河成为一体)河岸林木葱郁,河⽔莹澈,⽔草青碧。河底石子粼粼,鱼虾潜行。晨光夕曦,烟浮霞映。寒山渔火,明灭林外,堪称县南平原上一美丽风景绝佳处。 两河起源于河南永城,支河沟叉繁多,⽔量充盈丰沛,若不能充分利用,就让其⽩⽩南流,汇⼊淮河,十分痛心。而十里长山周围万余亩良田不能及时得到灌溉,尤其是长山东侧缺河少沟,⽔源匮乏。面对一块块好地,但望天收的成分太⾼了,若逢天旱也只能靠人挑⽔端⽔抗旱,那在山岗上的良田就更别提了,需要走很远很远的路才能取到⽔。⽔成了社员们的一块心病,能进行机械化灌溉和引⽔上山,成了大伙梦寐以求的事情。 ⽔利是农业的命脉。 为此,原赵集公社 ![]() 在省⽔利部门批准后,公社导领班子部分成员依然顾虑重重,一是工程修建周期长。预计需用时三周年;二是耗资太多。不算动用民工的出工费,不算开山采石、洗凿石料费,只是核算工程需用的⽔泥⻩沙钢筋木材炸药及其机器设备等费用,就⾼达三十八万。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这还不包括蜿蜒长山周围数十公里的田间支线⽔渠、涵闸;三是工程大巨。按照安徽省⽔利设计院的设计图纸,扬⽔站二级提⽔,需要修建两段⾼架渡槽共1015米(包括216米的过山渡槽),相对地面⾼度最⾼处达15米,有三、四层楼⾼,采用碹拱复孔式。依据地势不同,需要修建包括孔径为10米、5米、3米的石拱以及上下层大大小小的复孔,共计170孔。其中10米大跨的就有26孔,这在当时的淮北市及附近县区⽔利工程甚至桥梁史上都是少见的。需要开挖两座蓄⽔池,一级提⽔蓄⽔池11000立方米库容,二级提⽔蓄⽔池122500立方米库容。在山上轰山炸石,开挖如此大容量的蓄⽔池,也是极其罕见的。四是技术力量薄弱。公社、大队、生产队自上而下没有一人曾经从事过此类工作。部分社员也只是⼲过一些放炮采石的活,简单而耝粝。另外更缺乏运输、挖掘、装载、提升等必要的设备。 但是,公社有信心,社员有决心。大家一致认为,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学习愚公移山,改造自然。要大山低头,要河流让路。“手牵河⽔上⾼山,气死龙王斗倒天”苦我一代人,造福子孙们,泽披千秋万代。 二 1976年舂节过后,舂寒料峭,赵集扬⽔站工程指挥部就在舂节炮竹的余烟中成立了,办公地点设在离扬⽔站三十多米的徐家生产队打麦场上,竹篱做墙,芦席盖顶,牵萝补屋,屋里几张办公桌一个材料柜,门前一幅对联:听⽑主席话跟共产 ![]() 工程动员的口号是:长山脚下擂战鼓,铁锤钢錾绘宏图。三年工程一年⼲,赵集旧貌变新颜。 时任赵集公社 ![]() ![]() 工程指挥部对施工人员进行队部化管制,制定了严格的劳动纪律。早四点至晚六点,出勤时间不得擅自离开工地。拂晓,繁星还在眨着眼睛,墨蓝的天空刮着凛冽的北风,呼呼有声,就像割鼻子刮脸的感觉,⾝穿着绒⾐、棉袄也挡不住风寒。清脆的紧急集合号声划破漆黑的夜空, ![]() ![]() ![]() 那时,在每个生产大队都有多名来自海上和其它城市的下放知青,他们有知识有文化,⾝強力壮,也都积极踊跃报名参加,都想要“广阔天地炼红心”指挥部考虑到全安问题,都没有同意他们参加。开山,取石,码墙,筑渠,体力繁重不说,还潜蔵着全安隐患,如果真的出了事情,不好向人家远在城市的⽗⺟ ![]() ![]() 三 1976年是及其不平凡的一年,周恩来朱德相继逝世,邓小平再次被打倒,首都京北山雨 ![]() ![]() ![]() 这时全体施工人员都扔掉了自己手中的工具,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工地上哭声响成一片。把对⽑主席的热爱都化成了悲痛的哭声,化作了前进的力量。接下来的⽇子,人们一边悼念⽑主席一边默默地施工,只是 ![]() ![]() ![]() ![]() ![]() 到了1979年初秋,赵集扬⽔站包括两条⾼架渡槽、过山渡槽、二级提⽔机房、两个蓄⽔池、徐家生产队附近的田间灌溉⽔渠等主要工程基本完工。两台分别为75千瓦55千瓦的大功率电机以及⾼庒电路也都安装完毕。提前工期5个月,节约资金2万多元,没有出现一起人⾝工伤事故。 在一级提⽔⾼架渡槽的向 ![]() ![]() ![]() ![]() 第一次扬⽔站试⽔,山岗上红旗招展,歌声嘹亮,县里主要导领登台剪彩。山西大队那片梯田地就是最先受益对象。队长拿着铁锹,兴⾼采烈地带着队里的精壮劳力去浇地。社员们像士兵一样列队各自把着一块地,负责挖口和堵口。 到了快十点的时候,山上传来机器的轰鸣声,不一会人们就看到了大口径扬⽔刚管的接 ![]() ![]() ![]() ![]() 孩子们跟着⽔头跑着,从一级渡槽到二级渡槽到过山渡槽,飞跑,飞跑,好像是在雨中玩⽔的样子,一股永远用不完的奋兴劲。大人们想着再也不用用肩挑⽔浇地了,心里就像吃了藌糖一样甜。 秋收时。这片⾼⾼低低的梯田地比以往任何一年的收成都好,可谓鱼米丰收瓜果飘香,苹果柿子大的稀罕,红芋花生格外 ![]() 四 1978年,是国中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扭转乾坤,开创未来。随着经济体制改⾰的全面深⼊,民人公社化的土地集体所有制耕作模式,被分田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取代。这个非常适合土地大规模灌溉的赵集扬⽔站,就像一个婴儿一样,尚未发育成 ![]() ![]()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条劈山纵深17米的过山渡槽,被采石场轰炸的 ![]() ![]() ![]() ![]() 坍塌的现场就像圆明园洗劫后的残骸。第四孔残缺的渡槽,唯余半截,像维纳斯的断臂,痛苦地指向蔚蓝的天空。扬⽔站完整的部分,尚有一个一级提⽔蓄⽔池,还有一级提⽔⾼架渡槽,巍然屹立,静默地注视着季节的风霜,成了后代子孙们心中的文物。 长山西侧,数千亩耕地,因在山脚下,土层下面就是岩石,⽔少旱多,人们都期盼着赵集扬⽔站能从岁月的深处走出来,就像红旗渠一样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当然新时期新办法,可以采用流转承包的方式,勿需府政再投资,让扬⽔站自己养活自己,重新焕发当年的光彩,为人类做出贡献。 SsWWxS.cc |
上一章 崔安华文集 下一章 ( → ) |
三围小说网免费为朋友们提供作者崔安华的小说崔安华文集免费以及崔安华文集无删减阅读,崔安华文集无删减阅读,想要阅读更多与崔安华文集无删减阅读类似及相关的优秀短篇文学请持续收藏三围小说网 |